9月17日上午,我校国际学院与泰国玛希隆大学成功举办了一场以“中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为主题的线上协同授课,课时为3小时。本次课程由国际学院国际商务教研室姚春良博士与泰国玛希隆大学Waret Ruttanavisanon教授联合主讲,面向玛希隆大学人文学院汉语专业(国际项目)大四学生,旨在系统介绍中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与合规实践,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法治理解。
本次课程采用“问题导入+案例解析”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姚春良博士首先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引入,逐步解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为核心,关联《民法典》《电子签名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他清晰梳理了“平台-卖家-消费者”三方的权责边界,具体阐述了平台在审核入驻、信息报送、交易监控、自营标识等方面的法律责任,以及卖家需履行的主体登记、亮照经营、依法纳税、七日无理由退货、个人信息保护等合规要求。
在讲授过程中,姚春良博士引入多个中国典型电商案例,从“英雄”钢笔通过电商实现品牌重塑,到大型平台打假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系统分析了消费者权益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路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电商环境的法治逻辑与商业实践。
泰方教授Waret Ruttanavisanon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积极协助学生理解中国电商法规的核心概念,不仅在姚博士讲解关键术语时适时加入泰语释义以降低理解门槛,还引导学生基于Lazada、Shopee等东南亚本地电商平台开展合规对比与实操反思,探索中泰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规则互认与合作机遇。
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Waret Ruttanavisanon教授和姚博士共同鼓励学生围绕“七日无理由退货的适用条件”“显著标识的操作边界”等实际问题展开思辨。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结合泰国本土实际情况踊跃发言和提问,展现出良好的课堂互动与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次课程是我校与玛希隆大学在国际化教学合作中的又一次积极尝试。尽管以线上形式开展,整堂课仍保持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高效的互动效率。中泰两位教师配合默契,实现了理论讲解与本土实践的无缝衔接,不仅提升了泰国学生对中国电商法规的认知水平,也进一步巩固了两校之间国际合作教学的交流模式。
国际学院姚春良博士线上协同授课现场
泰国玛希隆大学线上协同授课现场
泰国学生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